全国71个城市活力中心步行环境评价发布 北京中关村街道最“好走”

发布时间:2019-05-28  阅读次数:1987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步行环境在全国领先。近日,国际公益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城市活力中心的步行性研究》。在全国50个城市的71个城市活力中心里,北京中关村街道环境指数得分最高,对行人最友好。

      专家建议,城市在进行步行友好建设时,应加强对支路的投入,打造从骨架到分支的高质量步行网络。同时,还应为历史保护街区等特殊区域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

 

中关村国贸排名跻身前五位

      步行友好性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步行友好的街道不仅应有平整的铺装和遮阴的行道树,让市民行走时感到安全舒适,在街道两侧还应有商店、餐馆等便民服务设施。

       此次报告选取了包括直辖市、省会和地级市在内的50个城市,涉及城市中居住、就业和休闲功能分布最密集的核心区,称之为“城市活力中心”。通过对城市活力中心内街道环境的9项指标打分,得出街道环境指数。这9项指标包括步道无长期占道、过街设施、步道宽度适宜、机非隔离设施、专用自行车道、街道家具等。

       评价结果显示,在71个城市活力中心里,9项街道环境指数得分最高的是北京中关村,国贸CBD排名第四。灯市口则未能进入前十名。

       在9项指标中,步道无长期占道、过街设施和步道宽度适宜是3项专家打分权重最高的指标,主要考察街道基本环境要素,即是否有路可走。单从这3项指标看,上海九江路和北京国贸CBD得分最高。此外,中关村在专用自行车道的得分上也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活力中心。

 

1329条路获封“最难走道路”

      与最好走街道屈指可数的情况相反,在71个城市活力中心的1.2万条道路中,最难走的道路有1329条,占所有测算范围内道路长度的8.1%。

       报告指出,最难走的街道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先天不足”的街道基本为历史保护区内狭窄的传统街道,拓宽可能性低,步行空间和行人的安全很难保障,比如苏州市观前街和烟台市所城里大街。另一类则属于“后天失调”,即由于后天管理不善,导致街道非常难走,这些街道大部分分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住宅之间,也有少部分出现在商业街。

       “宽马路、大街区长期被等同于步行不友好,但是这次测算发现,宽马路两侧的步道环境指数远远高于小街区内步道的环境指数。”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政策分析师姚怡亭介绍,这不是要倡导“宽马路、大广场”,而是应该看到,城市在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投入最大的一定是人流车流最集中的主路,后期管理也是如此,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因此,报告建议,城市在进行步行友好建设时,应加强对支路的投入,做到从骨架到分支共同组成一套高质量的步行网络。

 

历史保护街区应专项规划

       作为北京最知名的文化商业街区之一,南锣鼓巷曾经并不“好走”。很多齐门售货的小店把东西堆在门口,沿街环境杂乱无章。从2014年起,北京开始对重点地区的胡同进行整治,南锣鼓巷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商铺更加符合规范,胡同里的窄道也更有秩序。

      报告“晒”出了南锣鼓巷旁福祥胡同两年间的对比图,为历史保护街区的步行友好性改善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2018年2月,全国首个城市街区设计导则《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正式发行。值得关注的是,导则对北京胡同最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后,提出一系列导引与管控措施,本着步行、骑行优先,其次才是车行的顺序对不同宽度的胡同进行了具体设计指引。

       “那些分布在历史风貌区的街道,狭窄且基本没有拓宽的可能。然而,目前对它们的管理大多停留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忽略了风貌区内的道路交通。”报告建议,在规划设计上,应该为历史保护街区等特殊区域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既保存历史又保障现代城市发展需求。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第三方评估网  版权所有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主办      沪ICP备202303166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