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院长、同济大学教授郭强:用行动诠释“天使”之美
何遥母校的师生以何遥的病房为实习课堂,向何遥学习
记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您如何看待何遥在那一刻对施暴患者伸手相救?
郭强:我认为,何遥的举动出自本能,又不仅仅是本能。为什么这么说呢?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行动,即便是最为典型的“本能”行动,也深藏着行动者的意义和价值,不论是无心还是有意,行动都能昭示行动者的内心世界。美国社会学家舒茨甚至明确指出,行动的意义是对过去行动经验的知识性认知,任何行动都直观或者隐含地说明了行动者的行动意义和价值。
因此,恶行反映行动者的丑陋,善行体现行动者的美丽。何遥的行动就彰显了她的美丽。面对记者,何遥的话朴素而真实:“我当时没想太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是一条命,即使他伤害了我,我也要救。”何遥在那一刻不顾一切地伸手,本能之举包含了行动过程的全部意义,这种意义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道德的恪守,是一种大爱精神的体现。虽然整个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多偶然性,但何遥的“行动”却完整地诠释了一个行动者美丽的精神世界。
记者:这种“美丽的精神世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人格之美”,这种“美”又来自于哪里?
郭强:是的,何遥的故事的确与人格上的特质相关,是一种“人格之美”的体现。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的过程。我感觉,正是因为具有了一种通过社会化过程塑造的人格特征,她才有了那一瞬间的壮举。
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社会化的目的不仅是使人获得语言、思想、情感,掌握基本生产生活技能,懂得社会规范,明确生活目标,而且要使上一代人的思想、经验传给下一代,维持代际关系,促使人们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改造社会。社会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道德社会化,也就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习道德判断,培育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开展对他人、对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而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无疑会起到很大作用。正是何遥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才会有敬畏生命、守护生命的精神,才会在一瞬间作出选择。
记者:我注意到,您提到了“敬畏生命、守护生命”八个字。
郭强:在人性构成的精神要素中,敬畏生命和守护生命是最为本质的内容。生命具备与生俱来的尊严,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所以敬畏和珍视生命就成为一个人的道德反映。南丁格尔曾说:“人是最宝贵的,能够照顾人使他康复,是一件神圣的工作。”我注意到,每当被问起为什么有如此勇气救人时,何遥言语不多,但总会强调一点:“这是一条命啊。”这就是敬畏生命的体现。
敬畏生命,是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秉持的道德操守和工作态度,只有敬畏生命才能呵护生命,才能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再进一步说,只有在内心敬畏生命,才能在关键时刻守护生命。作为一名护士,当病人处于危险之中,即便是对方刚刚挥拳施暴导致自己受伤,何遥也立刻舍命施救,没有任何迟疑。因为在她眼里,每位病人都是平等的,守护、挽救他们,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因此,在生死一瞬间的危急关头,何遥作出了“你打我,我救你”的令人敬佩的选择。
记者: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您认为,何遥的故事在感动我们的同时,还带来了些什么?
郭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的实质,实际上是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角色都同一定的社会规范相对应。“角色规范”规定着角色扮演者可以、应当和需要做什么。何遥就很好地遵循了一个公民、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规范”。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结合自己的角色去思考,思考什么?思考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角色规范,完善好自己的职业操守,这对于我们每一个“社会人”,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特别是道德建设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人据此感叹“人心不古”。面对这些,像何遥这样的“最美护士”的出现,恰恰是最具说服力和感召力的。何遥的故事,不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更再次有力地驳斥了“道德滑坡”论,令人欣慰。
社会的和谐与美好依靠每个人的贡献和努力,我相信,会有更多“何遥”式的人物涌现。
(转自 光明日报;记者 甄澄)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第三方评估网 版权所有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主办 沪ICP备202303166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