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社群的“回音室效应”,市场正需要一个第三方评价平台

发布时间:2017-05-03  阅读次数:1986

       摘要: 论坛的衰落与知识社群的兴起,意味着人们正在从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当年那些观念刀剑交锋的贴吧、天涯)退回到“安全”的咖啡馆。

 

       为什么内容付费如今如火如荼?

       因为免费时代的内容生产,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无门槛的内容市场,让兴趣驱动的内容生产者各逞其能,尽可能聚拢受众,让知识的供给与需求双向兴旺。碎片化的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翻越了书籍时代的藩篱,让内容的生产和消费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内容的“免费—付费”的轮回是知识权力从教育者、撰述者(写书人)向说书人、知识阐释者、演绎者的转移过程。过去,内容付费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培训与图书出版,学历傍身或著作加身方能称为知识工作者,让人为你的知识买单。

       当然,很多初出茅庐的写作者(从余华、莫言到韩寒、郭敬明)都需要先依附报刊平台积累读者,再从出版业杀入作家富豪榜。无论是报刊还是出版业都门槛高启,百里筛一,而且是“先买后尝”,这使得知识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自古以来规模有限。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然而知识传播介质、传递成本的限制决定了知识无法免费传播。

       当我们分析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免费浪潮时,当我们几年前还将“认知盈余”、“免费模式”挂在嘴边时,我们要弄清楚知识的“免费化”是如何发生的?

       无论是维基百科还是罗辑思维,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付费知识(图书、论文等)”数字化、免费化的过程。

       过往被禁锢于书页之间、象牙塔深处,普通人无法染指(由于学科划分及付费的门槛)的知识被“解构者”、重述者、重构者加以免费化、碎片化、形式多样化,使之符合各个媒体平台的传播需求,使之与受众实现点对点的相遇。在知识的免费化运动中,维基志愿者、知乎用户、罗振宇们功莫大焉,也从过往的教育者、撰述者那里接过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接力棒,知识权力的转移也在此过程中悄然发生。

       知识的免费化只是“在野者”夺取权力的一条必由之路。当知识受众簇拥在新的生产者、生产平台之下时,权力的转移就暂告段落,接下来就是权力变现的时候。这与互联网产品的“免费—付费”曲线策略异曲同工。

       而不同内容付费平台的产品设计、运营策略也是围绕着知识权力的变现效率而展开。然而权力从来不是稳固不变、一劳永逸的,在新上位的内容生产者开始集体变现之时,起于青萍之末的免费生产者正在按下新一轮权力轮回的按钮。

       当《罗辑思维》决定退出其他平台,只选择在得到独家首发,意味着老罗转攻为守,从广撒网转向精深耕,也意味着得到App已难有更多新增用户。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把这500多万的用户(专栏付费用户在100万以下)分流给更多老罗加持的内容生产者。当得到App失去了源头活水,当老罗的影响力加持边际效用递减,得到的平台梦回会越来越远吗?

       起于平等、开放精神与认知盈余理论的知乎,最终也出现了知识权力阶层的固化与封闭倾向。

       知乎live是为知识大V开辟的特权通道,是独立于问答社区之外的收费讲堂,是对问答社区干货与知识氛围的“釜底抽薪”。和得到一样,进入变现阶段的知乎也转换成了退守的姿态,不再具有发掘出更多普通人头脑中的知识、经验、见解的勃勃野心。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内容付费平台和产品,如此多的付费内容生产者(钛媒体前不久发起的关于“知识付费四国大战”的竞拍话题,曾详细梳理了各大付费平台的格局),然而,筛选、评价、淘汰机制却远远没有跟上,以至于风口之上,良莠齐飞,随便一个开门收费的人都顾客盈门,而付费过的用户却难免有大呼上当、后悔不迭者。

       目前,各个平台的评价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即使有,也多倾向性地隐匿差评、彰显好评。至于退款、退订、试听等用户保障体系,更是千呼万唤难出来。就连书影音社会化评价平台豆瓣出品的豆瓣时间,都有意无意“阉割”掉了评论区,更别说其他的内容付费平台了。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社群是一个以知识明星为中心,带着偶像崇拜与粉丝效应的echo chamber。有人把罗辑思维比喻为“知识宗教”,而宗教是最善于利用echo chamber来团结信众的组织。

       如果说搜索引擎通过个性化过滤让每个人只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是一个个孤立的,自我强化的回音室。那么,论坛的衰落与知识社群的兴起(以付费微信群和小密圈为代表),意味着人们正在从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想象一下各种观念刀剑交锋的贴吧、天涯)退回到“安全”的咖啡馆。

而且付费墙的过滤机制会自动过滤那些“异议分子”,而只留下自带粉丝滤镜的狂热追随者。他们对于内容付费的评价不可能是客观的,也无法作为后来者的参考。

       是时候出现一个内容付费第三方评价平台了,就图书领域的豆瓣,电影领域的IMDb一样,这将会促进内容付费领域的优胜劣汰、良性发展,而不是快速透支完这一波粉丝的信任、热情与购买力,最后只留下一地鸡毛。

(转自 钛媒体;记者 张远)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第三方评估网  版权所有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主办      沪ICP备202303166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