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实际出发,多算“民生账”
如何规范节庆过多过滥的问题?竹立家认为,举办节庆活动带动发展,地方政府要少算“政绩账”,多算“民生账”。他表示,应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监督作用,建立公共预算的硬约束,不能让官员“拍脑袋”的决定畅通无阻,造成公共资源极大浪费。
“上级政府应提出程序性要求,要求地方政府增加决策透明度。办节庆前,举办听证会,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经过科学、民主地评估考量,同时加大公众、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减少举办节庆的盲目性。”任建明说。
同济大学郭强教授强调,凡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坚决予以撤销;确需举办的,要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经批准举办的,也要严格规范实施。要严格管理节庆经费,防止拉赞助、谋私利,严控融资中的不正之风,把中央“八项规定”落到实处。
各地节庆名目繁多,没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同质化趋势严重,会导致各地发展方式、发展模式雷同,这是多数官办节庆失败的关键。为此,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量力而行,别再让政绩节庆“瞎折腾”。
变了味的节庆文化。
“节庆,是一种适应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流变、传承而来的约定俗成的具有纪念、庆祝等特殊意蕴的民俗文化。”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有些地方充分利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节庆办得可圈可点。比如哈尔滨冰雕节、中国吴桥杂技节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不过,有不少地方政府背离量力而行原则,眼红于其他地方节庆的“风光”,眼热于节庆带来的经济效益,勒紧裤腰带大办奢华庆典,这样的节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胜枚举。
去年,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富源县,为庆祝该县“富源•胜境”文化节,欲砸千万元办演唱会,后因网友质疑而被叫停;2011年,江西瑞昌耗资600余万元办“首届鄱阳湖龙虾节”,万人龙虾宴导致200多位市民患急性肠胃炎入院治疗,其晚会门票更是引发全城“公款购票”热潮。据中国节庆网2010年的统计,我国每年举办节庆约5000个,平均每天13个。从省级节到市级节,再到县级节,节庆活动五花八门,举凡吃喝穿戴、花鸟虫鱼、山水人畜等无不入节。
折射官员急功近利政绩观
竹立家表示,活动过多过滥,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政府官员的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折射出急功近利的政绩观。
西部某省的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为拉动经济发展,弄点“动静”,他们县每年办一次节庆,动辄四五百人,花费上百万元,表面上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位干部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当地缺少资源,在任期内很难出政绩,只能通过办节庆,让招商引资容易些,到年底总结有话可说。
“有的政府官员还在‘拍脑袋’,只为吸引人眼球,追求昙花一现的‘风光’,没有认真评估、测算投入产出效益,人为地‘造’节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说,加之公共财政制度不够健全,办节庆就成了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容易产生贻害长远的恶果。
记者了解到,如何在众多节庆中办出彩,有些地方政府绞尽脑汁,不惜大手笔,以致费用支出水涨船高,财政入不敷出,只好拉企业“垫背”或集资摊派。“政府让你‘赞助’,谁敢说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对记者说,“事实上,钱砸了不少,效益并不好。内部人倒是沾了不少‘光’,胡吃海喝,赠送纪念品,活动结束后还发加班费或补贴。”
(转载人民网/人民日报;记者 王昊魁 李可 龚亮)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第三方评估网 版权所有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主办 沪ICP备202303166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