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指数”发布

发布时间:2017-02-12  阅读次数:1899

       物质富裕了,精神怎么样?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院长郭强团队承担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阶段我国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对外发布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运用创新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性样本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测算出2012--2013年度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指数为0.389,这意味着超过六成的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一指数一方面告诉我们,现阶段精神文化生活产品供求、精神文化生活活动开展、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感受等四方面的状况,与不断提升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相适应,急待提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导致了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价值碰撞与观念激荡,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变动是这一阶段的鲜明特色。”《研究报告》对此这样解读。

       考虑到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性别、年龄、所在区域、文化程度和收入具有关联性,课题组分别针对这些不同人群展开研究,提出了各精神文化生活分类指数。被调查样本中男性2661人,女性2592人,其中有3552人是为城市人口,1701人为农村人口,覆盖不同性别、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等分类人群。

       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精神文化生活指数最高的群体集中在30--50岁的中青年,其中,30--39岁的年轻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最高,而16--29岁的群体指数最低。总体而言,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受访者精神文化生活指数较高,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受访者精神文化指数最高。而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访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指数较低,其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受访者精神文化生活指数最低。收入越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并非越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收入之间呈现一定的断裂性。

       调查显示,高达33.4%的社会公众很少参加公共精神文化活动,而在农家书屋、社区活动中心开展文化活动的受访者仅占4.8%。在“最为期待的精神文化产品相关的内容”的调查中,“找到合适的文化活动场所或健身娱乐设施”位列榜首,成为当前社会公众最为期待的公共文化需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功能的拓展,上网也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份。

       调查还显示,受访者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更加注重生命质量与生活意义。对于生活的价值,大部分的人都有过思考。其中“为社会作贡献”和“自身在事业上的成就”分别占27%和20.3%,占据榜首,表明人们具有较为明确的社会责任感,更加重视事业的发展和个人成就。高达80.7%的受访者认为有理想活着才有意义。传统的交往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家庭和朋友是幸福的源泉。

(转自 新华网;记者 仇逸)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第三方评估网  版权所有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主办      沪ICP备202303166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