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分粥”的故事,我想在座的很多可能都听过。说原来有一个庙,这个庙里有七个和尚。因为当时可能还有点生产力比较低下,粥总是少,僧总是多,所以我们有一个“僧多粥少”的成语。多少年来,一直是寺里的一个问题。我把这个故事总结了一下,分粥可以分为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由分粥。什么意思?烧少饭之后,每个人想吃多少吃多少。结果由于粥少,最后去盛的人就没的吃了。所以“自由分粥”,有的时候还产生浪费、产生不公。更加重要的是最后去盛粥的人没粥吃,所以有点旱涝不均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和尚们想了自由分粥不行,就发展成第二阶段,定人分粥。这个人要找个德高望重的,一开始这个人的确是公平公正的,给其他六个人分粥的时候包括他自己,分的相对比较公平。时间长了这个人就想了,我在这么有利的地位上跟别人吃一样的粥,不是太亏了吗?所以最后他每顿吃的很饱,其他六个和尚吃的更少。这样不行,轮流分粥,大家都有贪污的机会。一个星期七天,每个人主持一天,结果也蛮好。执行了一段时间,感觉到这个制度还不行。最后怎么办呢?和尚们也非常聪明,他们成立了两个委员会。一个叫“分粥委员会”,一个叫“监督委员会”。分粥委员会研究粥怎么分,监督委员会监督粥分的公平不公平。结果又产生新的问题了,分粥委员会还没有研究好,粥就凉了。而且监督委员会对于分粥委员会挑三拣四的。最后终于有一个智者看到他们的样子,说:其实很简单,七个和尚谁来分粥都可以。但是我们要定一个制度,就是要有一个机制,谁来分粥,谁最后一个取粥。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变革,整个分粥问题就解决了。和尚们尽管还是吃不饱饭,但是大家都吃的很开心。所以从这个中间得出一个结论,叫机制比内容更重要。(国信李策摘编自申利霞在中国首届第三方评估论坛上的讲话)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第三方评估网 版权所有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主办 沪ICP备202303166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