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东主任
上海市杨浦区就是我们同济大学所在的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大的一个区,我们有60.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将近110万。我们有860个小区,其中有将近60%是老公房小区。老公房小区有一个特点,它的共建配套,相对来说公共空间比较少。当年的配置标准比较小,因此导致在现代大家追求公共生活的状况下,就会发现它的空间不足。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杨浦区延吉街道有10万人口,老年人占37%。2009年的时候他们学习新加坡的模式,建立了第一个“社区睦邻中心”。这第一个睦邻中心,面积大概在1200平方米,然后又相继的建立了三个。通过这几年的建设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2014年国家民政部把杨浦区延吉街道睦邻中心,评价为当年全国基层创新十大实践项目。同一年,上海市委开展“1+6”的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调研,韩正书记作为主讲人,当年也把我们这个案例作为上海市的优秀案例。因此我们在2015年全面推进创业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我们除了贯彻好市委“1+6”所有文件已经,我们同时建立一个办公室专门从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这项工作也是我们牵头主抓,我们设计了几个方向。
我们大概4-5个居委会建立一个睦邻中心,平均1平方公里建一个睦邻中心。按照这个条件,我们今年2016年的目标是要达到50个。现在我们已经建成46个,在11月底将再建成4个。十三五期间,我们再确定10个。这个建设速度怎么那么快呢?我们来源于三个方面:
(1)市委的“1+6”工作第一个就是取消街道的招商引资功能。 一般一个招商中心大概600-800平方米,我们拿过来直接改造成社区睦邻中心。
(2)我们有一批是租借的,上海杨浦很多七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的小区,大部分一楼都是卖菜、卖油、卖粮食的,因此这些属于国有资产,我们从国有公司租界一批房子来进行改造。
(3)我们增加睦邻中心的居民互动交流功能,这样一来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就达到了建成了40个睦邻中心的目标,今年就要达成50个睦邻中心。建这些睦邻中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我们时时抓住“老百姓、家门口、会所”;“会所”就是要方便、放松,走到里头很放松,有家的感觉。我们的社区睦邻中心首先是促进城市居民、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的载体,是社会组织团队发育的基本园地。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活动,我们也感觉在运作当中,我们必须要让社会组织来运营管理,来开展项目的实施。
我们一般情况下不让居委会来办这个事儿,因为我们想用社会组织专业的眼光,用社会工作方法组织开展活动。因此做下来以后,我们感觉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我们也主张社会组织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随着活动项目策划的好,随着内部的装饰细节的温馨程度、人气指数、服务的精致化提升,我们要推动他们向社会治理的方向发展。杨浦区是个老城区,通过实践以后,我们也确实面临着载体严重不足。有些街道面积大,有8个平方公里。8个平方公里就要搞8个睦邻中心,所以我们又开展系列产品,有些小的广场、运动场,有些是通过命名,有些统一重新的调整叫“睦邻广场、睦邻小道”等开展系列的睦邻产品建设。这样到底效果怎么样?这个时候我们就请了国信评估院郭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个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做的非常简洁。一级指标四个,一级指标四个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居民获得感满意度占30分。还有就是设备设施建设,占15分,群众运营管理水平占20分,最后是服务管理水平。我们设了五星、四星、三星,我们评了3个五星,6个四星,这个评估结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共同认可。我们下一步专门召开一次会,请郭教授对所有的中心进行公开点评。
通过这两年的工作,我感觉到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把睦邻中心建成西方社区的教堂,中国乡土社会的祠堂。我们在这么一个都市居民越来越陌生化、脆弱化、弱势化的前提下,希望他们能够相互认识、互识相助产生社会组织,产生团队,希望能够变成费孝通讲的:“从一个差系格局,变成团体格局。”我们希望在这里发挥居民主体作为,或者讲的更高一点,希望在社区实现“人民再造”。通过团队的活动,产生社区精英,从而构建一个新的,突出“居民”在社区的主体作用,甚至实现在基层的“人民再造”。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第三方评估网 版权所有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主办 沪ICP备202303166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820号